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5400万户。在我国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将会大幅增长,但当前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和中小企业庞大的人才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专业技术人才缺失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
双元制为破解专业技术人才难题提供新思路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通常能够反映该国的发展水平,虽然瑞士和德国本科生入学率均不足1/3,在OECD国家成员中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及第二,但是这两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以及竞争力在全球却位居前列。因此,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和该国发展水平及竞争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从就业结构和高等教育毕业率关系来看,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口中,只有不足一半的就业者从事高技能型工作,反映出这些发达国家大部分具有高等学历的人并未从事高技能型工作,也说明这些国家就业结构和教育结构间的失衡。而就业结构和教育结构关系较为协调的国家像瑞士、德国、奥地利等,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即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很好,而且都采用了双元制教育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国家或区域发展并不需要很多高层次人才,占据较大部分的反而是专业技能型人才。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推动区域创新,加快区域经济转型,产业提质增效存在重要作用。因此,以双元制教育为方向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德国政府创新职业教育创办方式,联合政府、协会、雇主联盟以及教育界各方力量,对该国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工业体系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协会、雇主联盟和教育界合作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企业需求以及人才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而政府则依靠立法监督并保障双元制教育的实施,正是借助于创新的合作方式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力地对接了专业技术人才的供给端以及需求端,才避免了专业技术人才与实践所需技能的脱节问题。
德国双元制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学习地点和内容的双元制,而且在两者对受训者的培训中又以企业培训为核心,从而促使企业将职业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并将其作为是对企业未来的投资。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培训费用以企业为核心。德国职业学校的设备及校舍维修、管理人员的工资、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均由国家和州政府负责。而企业除了购置培训设施、器材以外,还需负担学徒工在培训期间的津贴以及实训教师的工资。相比较而言,德国企业需要负担2/3的职业培训费用,从而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而学校则只起配合和服务作用。二是培训内容以企业为核心。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中,第一年为内容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后两年主要是专业技能训练。每周仅有1~2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其余时间均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因此,企业培训的专业课程占全部课程的60%左右。
破解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人才瓶颈的三大举措对于破解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首先是创新职业教育创办方式,有效对接人才供需两端。加快中小企业、协会与教育界合作,实现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端与需求端的有效对接。协会为企业需求及教育界合作搭建桥梁。以不同领域、规模、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方式,鼓励协会尽快征求中小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等相关信息。同时,推动我国企业协会与德国等职业教育发展成熟国家的协会、雇主联盟、教育界对接合作,借鉴这些国家职业教育的相关工作,将收集的信息以及借鉴的德国双元制经验及时反映给教育部门,在此基础上修订我国职业学校培训教材及授课内容。
鼓励我国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对于参与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或税费减免,以增强企业培训的积极性。受训者在接受企业培训时,可从一开始就参与到企业运行任务的规划、执行和质量保证等一系列生产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加速受训者从新人到熟练技术工人的转变,在提升受训者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受训者为企业带来的利益,减轻企业负担。
其次是加快人员对外交流,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质量。加快专业技术人才与海内外企业的双向合作。加快在校专业技术人才与海内外企业的合作。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职业学校与海内外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建立联系,从而组织校内优秀学生到海内外先进科技型企业学习,借助海内外企业的力量,提升受训者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加快国内企业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与海外企业的合作。搭建中外两国“蓝领人才”双向交流平台,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国内企业每年选送一批优秀的蓝领赴海外企业培训进修,形成“培训-进修-交流-提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机制。
加快国内职业学校教师与海内外企业的双向合作。建立海内外企业数据库,方便国内职业教育学校从中选择培训合作对象。通过定期组织老师赴海内外科技型企业交流学习,提升职业教师队伍的先进技术水平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从知识传授链前端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加快海外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来”。通过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大力吸引海外职业学校优秀教师,为我国培育高素质的“蓝领人才”。
三是引入双元制教育体系,扩大双元制试点范围。建议各地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经验,不断扩大在我国的试点范围,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一方面引入德国职教培训机构。鼓励各地探索与德国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坚持工学同步结合的培养模式,重视企业共性需求以及个性需求,建立由当地职业技术学院、德国职教培训中心、中外企业三方共同组成的本土化技术人才培训中心。
另一方面是引入德国职业教育资格(AHK)认证体系。建议已经获得国内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通过本土化双元制教育的学生,均可参加由德国AHK组织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德国的高标准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工匠式”人才。
(本文内容有删减,作者为工信部中小企业研究所 韩娜 王世崇)